摘要:《旧轨还乡》全网刷屏的盛况,本是一记叩击心灵的钟声,但若我们只会将其制成 " 高分作文模板 " 的模具,则无异于把钟声浇铸成锁链。须知:铁轨的尽头不该是另一条轨道,而应是星辰与原野。推荐王新瑞同学的评论,在一边倒的赞扬和 " 资深语文老师梳理写作要点 " 式模板化之下,需要这种冷静的声音。
王新瑞|文
近日,《人民日报》转发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视频中,她为全班同学朗读了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旧轨回乡》。文章以废弃铁轨为线索,勾连城乡变迁的个体记忆,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让许多网友感叹 " 好会写啊 "。然而,当标题为 " 初三学生作文《旧轨还乡》爆火全网,资深语文教师细解亮点、梳理写作要点 " 的新闻报道赫然出现在推送中," 资深语文教师连夜拆解写作模板 "" 五大技巧教你写出《旧轨还乡》同款高分作文 " 的攻略帖进入大众视野时,这场本应关于文学灵性的讨论,却再次滑向应试教育的陈旧轨道——我们是否正在将一篇鲜活的作品,驯化成流水线上的标准零件?
有情感才有美感,网友点赞的绝不止于文字。换句话说,打动网友的不是小姑娘 " 会写 ",而是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用心感悟。文字之美,离不开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 " 烹制 "。张潇冉因为情感萌动而用文辞表达出来,读到文章的网友,也深入体会到她的情感与乡愁。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无法出自任何套路化公式化、故弄玄虚的高分作文模版。《旧轨还乡》的珍贵,恰恰在于它跳出了 " 亲情送伞 "" 深夜热牛奶 " 的考场作文模版和窠臼。作者用铁轨锈迹隐喻代际隔阂,借枕木裂纹书写文化乡愁,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本是对应试套路的突围。但当教育从业者急不可耐地将文章肢解为 " 意象叠加法 "" 双线叙事结构 " 时,这场突围便成了新的围城——学生背诵 " 铁轨 "" 老屋 "" 旧书信 " 的意象清单,模仿 " 以小大 "" 虚实结合 " 的技法公式,最终产出的不过是工业化量产的 " 高分工艺品 "。
很多人对 " 满分作文模板 " 的热衷,不仅是当代师生与家长面对升学的焦虑与浮躁,更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体力的贫瘠与悲哀。在 " 一分压倒千人 " 的升学压力下,高分作文模板成了风险对冲工具与拿分的 " 不二法门 ":正所谓,自古真情得分低,总是套路得人心。为了快速提高分数,有的老师直接挑选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诵,并告诉学生,无论作文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只要把范文适当修改,移植进去就可以了,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不一定能得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这种快速有效又 " 稳妥 " 的拿分方法,受到狂热追求升学的师生家长的追捧和依赖。有需求了,市场也应运而生:层出不穷的 " 高分作文模版 "、" 真情作文大全 "、" 教你写满分作文 " 教辅书与教育帖满天飞,遮蔽了语文学习与文学素养需要厚积薄发的本质。
作文模版许诺给学生 " 保底分 ",给教师 " 教学业绩 ",给家长 " 确定性 "。但这种安全感的代价是惨重的。当 " 如何写出感动阅卷老师的作文 " 取代了 " 如何真诚表达自我 ",当 "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 + 中间三段案例 + 结尾升华主题 " 的八股结构成为金科玉律,青少年的阅读量、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正在被一步步腐蚀与渐进性阉割。
真正的写作教育不应是兜售 " 高分秘籍 ",而应教会学生在深厚阅读与细腻感知中提升文化体力,让自己能够通过文字去记录生活与流露情感。与其让一位位 " 名校资深语文老师 " 权威归纳《旧轨还乡》涵盖了多少种修辞手法、采用了什么行文结构,不如鼓励学生像该文作者一样,去用心感悟生活和世界,去倾听老街的叹息、触摸城墙的裂痕、追问消失的匠人,写作才能从答题卡上的 " 规定动作 ",蜕变为体悟世界的思想触角。或许某天,当市面上不再出售高分作文模版,考场作文不再只有千篇一律的送伞送牛奶经典桥段时,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旧轨还乡》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填充容器。《旧轨还乡》全网刷屏的盛况,本是一记叩击心灵的钟声,但若我们只会将其制成 " 高分作文模板 " 的模具,则无异于把钟声浇铸成锁链。须知:铁轨的尽头不该是另一条轨道,而应是星辰与原野。
上一篇:共同财产债权人撤销权案例解析
下一篇:周公解梦,桃花命女的神秘命运解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