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于慎澄(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一系列提振消费务实举措,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提振措施。国内大循环是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市场循环,提振消费需要构建供给端与需求端协调联动的政策框架,通过提升产业供给质量与消费需求层次的匹配程度,形成供给需求双向适配、动态互促的市场运行范式。
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高品质消费。高质量供给之所以能够创造有效需求,就是因为高质量供给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将其消费潜力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近期,新能源汽车零售量持续快速增长、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连创纪录等都表明,高质量供给能够创造高品质消费。所以,要坚持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转型协同发展,提供更多能让消费者心动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深入推进制造业 "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 工作,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家居、养老托育、文化创意、体验经济等消费领域,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比如,上海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累计吸引超过 3500 个品牌举办首发活动,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代表着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而基于现代技术形成的新业态新场景则是承载新型消费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能够激发新型消费。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型消费业态中的应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围绕 " 一老一小 " 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旅游、健康消费、冰雪消费、入境消费、社区消费等重点领域,可培育一批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增添体验元素和参与互动性。如浙江杭州依托数字经济优势,衍生出 " 滨次元 " 虚拟街区、" 杭小忆 " 智能旅游服务平台等诸多数实融合的新消费业态和场景。
以多渠道增收提升消费能力。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收入是提振消费最根本的途径。要从就业、工资、财产性收入等多个渠道寻求促进居民增收的路径。完善就业扩容与技能提升协同机制,构建 " 产业需求导向 " 的就业支持体系。如广东深圳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协同、重庆实施 " 稳岗扩岗 " 就业扩容工程等都是典型做法。还应优化初次分配结构,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在社会平均工资中所占比重,使居民工资收入实现平稳、合理增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以全方位保障增强消费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提振消费必须增强消费信心。要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以全方位保障增强消费信心。在生育养育保障、教育支撑、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通过减少后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如山东省今年省级统筹安排资金 524 亿元增加个人收入,让老百姓 " 敢消费 "。优化消费秩序,强化消费维权,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如北京近日启动 2025" 守护消费 " 铁拳行动,针对九大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守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强化夜间消费集聚区域场地、交通、停车等配套保障,如湖南长沙为打造 " 一江两岸 " 夜生活体验区,做好街景打造、装饰照明、标识指引等工作。此外,还需强化投资、财政、金融等政策对消费的支撑,加强促消费政策协同联动,完善消费配套保障措施。
《光明日报》(2025 年 04 月 08 日 05 版)
[ 责编:孙宗鹤 ]
上一篇:建军节属龙
下一篇:美国机场斗殴事件频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