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你会想到什么?是笔墨山水画般的黄山,是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还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佳话……
提到安徽,你也许还不知道这样一组数据:平均每1分钟,就有3辆新能源汽车、5片12英寸晶圆、40台笔记本电脑、1430片液晶面板在这里生产下线……
近年来,拥有优质科创基因与产业土壤的安徽,成为异军突起的资本高地、产业高地,“皖风科韵”成为江淮大地的金名片。
在长江和淮河两条古老河流滋养的这片沃土上,科技创新热潮持续涌动,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式发展。
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3.73万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82.6%,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2.4%,集成电路同比增长57.3%。
如今的安徽,正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近期,上海证券报调研组走进安徽,了解安徽创新之变、创新质变的发展实践。
◎刘一枫 记者 陈梦娜 夏鑫铭
科技创新之源:原始创新策源力落地生花
“3、2、1……1000秒到了!”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的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测试现场,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2025年1月14日,该院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每平方米每秒钟可极速喷射亿亿亿个粒子。“赤霄”如同一把性能超强的“激光剑”,为研制“人造太阳”核心材料提供科技利器。
位于合肥主城西北方向的“科学岛”三面环水,这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目前已建在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等离子体所、智能所等研究单元以及30多个重点实验室,多项国家重大技术攻坚难题在这里突破。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省会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墨子巡天望远镜、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试验星……一大批硬核科技成果在这里落地生花,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创新高地。
浓郁的科创氛围首先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渴求和珍惜,安徽由来已久。
1970年,从北京搬迁至安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今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底气。在当时,全国遭遇巨大的经济和粮食困境,中科大外迁连遭数省婉拒,但安徽提出“无论如何都要保住中国的科技苗子”,主动向中科大抛出橄榄枝。
为保障正常教学,合肥将本地大学迁址,供出校舍和土地;学生宿舍破例安装集中供暖设备,中科大成为当时南方唯一一所供暖的大学;对于中科大的诉求安徽始终鼎力支持,全力办好……面对这样一份“倾城之恋”,中科大也不辱使命,不断取得科研突破,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更是为安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供创新发展动能。
近年来,安徽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正迅速崛起,科学城与国家实验室核心区、教育科研区、规划发展区构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间载体,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学研究机构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目前,合肥市已建在建预研的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科学城是重要的集中区。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在科大硅谷,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综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拥有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载体版图,科大硅谷正打造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人才吸引新高地,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打通关键环节和堵点,成为“科漂”们的创业聚集地。
科技土壤孕育创新之基。安徽正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借助高能级科创平台,全力支持科学家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产业发展之新:“科里科气”的产业越聚越多
1月2日,安徽举行2025年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开工重大项目622个,其中,投向新兴产业的项目占比55.3%,包括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
近年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布局已成为合肥的城市标签,“科里科气”成为了合肥的城市气质。放眼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交相辉映,安徽正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专注“智”造,家电产业“焕新”升级
在TCL家电产业园里,机械臂循环往复地运作,运输带有序传输,行业内首创的全无人智能立体舱实现无人运转……这是安徽传统家电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为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的生动写照。“白色家电”是合肥第一个迈入千亿元产值的产业,这里集聚了海尔、美的、格力等世界500强企业,美菱、惠而浦、荣事达等本地骨干企业同样发展迅猛。
当前,安徽全省已形成合肥、芜湖、滁州“一体两翼”,马鞍山、六安、蚌埠、阜阳、宿州、宣城“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安徽省“四大件”产量4995.5万台、同比增长6.9%。截至目前,安徽智能家电(家居)产业拥有3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全球“灯塔工厂”,1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家电产品(系统)260余款。
《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形成产业布局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完备的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其中,小家电、智能家居、家电产品外销占比达20%以上。
——首位产业聚链成势,新能源汽车“安徽造”走向全球
走进奇瑞集团的智能制造一工厂焊装车间,智能化的AGV小车随处可见。奇瑞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不同车型的车架可在同一产线加工生产,眼前的这条产线最多可同时容纳6款车型,可实现常规动力及新能源乘用车的混线生产。”
20多年来,从怀揣梦想的“小草房”成长为“世界500强”,奇瑞已连续22年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刚刚过去的2024年,更是创下多项纪录:10月19日,奇瑞汽车全球第1500万辆整车下线;12月,奇瑞销售汽车超29.8万辆,创造单月销量历史新高;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超58万辆,同比增长232.7%。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以奇瑞为龙头,芜湖目前汽车产业链企业超2000家,其中规模企业超900家,并孵化出低空经济、机器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作用显著。
从“烧饼小镇”到汽车之城,“合肥速度”让世界为之侧目。2021年比亚迪合肥基地落户下塘工业园,为合肥市长丰县带来新生机。从谈判到签约仅用23天,从签约到动工仅用42天,开工10个月后,比亚迪合肥基地首辆新车在下塘镇下线。“过去5分钟打一个烧饼,现在50秒下线一辆比亚迪汽车。”长丰县副县长郑斌说。最新数据显示,长丰县预计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约10%,有望成为继肥西县之后,安徽省第二个“千亿县”。
2023年,安徽将汽车产业确定为大力发展的“首位产业”。目前,安徽已汇聚奇瑞、江淮、蔚来、长安、比亚迪、大众、汉马科技等七家整车企业,实现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全满贯”。2024年1月至11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48万辆,全国每生产十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硬科技催生新动能
在合肥市高新区,有一条笔直的大道,两边坐落着量子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20余家,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被称之为“量子大道”。在中科大三位院士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带领下分别组建的三家公司——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奠定了合肥“量子之城”的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已突破1800万人次。“本源悟空”由本源量子团队自主研发,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郭光灿介绍,量子技术中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就是量子计算机。目前量子计算主要应用在信息网络安全、大数据AI、化学生物医药、金融工程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自2013年起,芜湖前瞻性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利用湾沚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便捷等优势,布局兴建芜湖航空产业园,拉开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序幕。
十年磨一剑。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共有38家芜湖企业参展。当前,芜湖已集聚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临空经济、低空运营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2024年上半年,芜湖市低空经济产值达253亿元,“天空之城”的梦想正在这里实现。
《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显示,到2027年,安徽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领域率先实现引领性成长。
营商环境之为:“合肥模式”背后的“安徽之变”
“20年GDP增长20倍”,合肥这座曾经“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通过真抓实干成为近年来的城市黑马,成功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企业,赢得“最牛风投城市”称号。这背后是被称为“合肥模式”的成功接续——国资真金白银入场,通过引进一个在产业链上居于“链主”地位的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模式赚取的不仅是价值收益,更是资本的有效带动。
集成电路领域高端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商颀中科技2004年创立于苏州,2018年经过合肥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企业落子合肥,并于2023年4月成功登陆科创板。公司在显示驱动IC全制程封装测试服务领域的出货量位列中国境内第一,全球前三。“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上布局了晶合集成、京东方、维信诺等上下游相关龙头企业,我们也正是相中这一点。”颀中科技总经理杨宗铭向记者表示。
“为了能与企业同频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每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认为,合肥的成功体现在创新金融思维、善用金融工具培育新质生产力。尊重资本、金融和市场的逻辑,着眼于产业功能提升实施“城市级投行”运作,以国有资本激活被投企业信用,让社会资本按市场规律发挥主导作用。“既找准了国资国企的定位,更激发了民企民资的活力,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借鉴”。
拼搏进取、诚信守法、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是徽商的特质。从“红顶商人”胡雪岩、制剪工匠张小泉,再到杨元庆、王传福、方洪波、尹同跃等众多现代徽商代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走遍海内外的“徽骆驼”们也纷纷回皖布局,助推安徽经济发展。
为了给徽商回乡投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安徽专门打造了“投资安徽”小程序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找市长、厅长、省长,简化流程、优化体验,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时解决徽商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安徽通过出台《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4版)》,从提升资金、土地、人才、水电气网服务水平等要素保障方面,推出了33条有力举措,持续提升重点招引项目建设进度。
安徽省委、省政府建立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政企双方开展“畅聊早餐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安徽各级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古韵徽州,诗情画意;皖风科韵,新起之秀。科技创新提供源动力,产业腾飞积蓄新动能,正如安徽向世人传递的信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一定会有新的经济板块隆起,在这个新隆起的板块中,一定会有安徽!”
(调研组成员:王晓峰、夏鑫铭、陈梦娜、秦春刚、汪友若、孙越、刘一枫、叶菲、孟晓红)
有话要说...